廣州恩寧路粵劇藝術博物館,戲臺上、亭臺里、臺階前,粵劇私伙局曲聲悠揚。歐凱明等粵劇老倌偶會到場,向街坊們獻唱。家住多寶路的秦科增和5歲的孫女,是這里的常客。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時強調,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一場文化建設的再出發,從南粵大地啟程。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全國、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廣東扎實推進《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行動計劃》,堅持改革創新,補短板、強弱項、抓關鍵,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貫徹落實廣東省委“1+1+9”工作部署,有力推進了文化強省建設,實現了文化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堅實的智力基礎和文化支撐。
文化惠民
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群眾獲得感
廣州,11家博物館從8月1日起實行夜間開放或延時開放,博物館各出奇招,不斷拓寬服務職能,揭開文博夜間之美;深圳,每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羅湖首創的“圖書悅借”新模式,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在線借書、還書;韶關,藏書豐富、環境優雅、免費進入的風度書房,在暑期迎來30萬人次,成為城市里的“文化燈塔”。
在廣東,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43個、文化館145個、博物館227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1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5721個(覆蓋率達到99.62%)。
新時代,廣東站在高起點謀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嶄新格局,通過大力創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推動縣級圖書館和文化館總分館制、扶持和培育群眾文化品牌、滿足外來務工人員群體的文化需求、以智慧服務實現升級等手段,大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一系列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建設也在扎實推進。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力爭今年底前開工。廣東畫院新址項目將于年底投入使用。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等已明確選址……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豐碩果實,將化為全省百姓可實實在在感知的身邊事、尋常事。
針對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廣東省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攻堅做強工程,切實補齊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短板。
從2013年啟動建設至2017年底,梅州市累計投入9000多萬元,以“三多三促”模式(即:多形態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資;促古民居保護,促文化旅游,促社會和諧)活化利用329間客家古民居,將它們改造為農村文化俱樂部。
“通過將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創新提升服務效能,廣東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傾斜。”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負責人說,在粵東西北的欠發達地區,還通過打造群眾性文化品牌,提供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
“百歌頌中華”歌詠活動、“同飲一江水”廣東勞動者歌唱大賽等一批群眾文化品牌也正如火如荼開展,彰顯了“百姓舞臺,百姓演”的特色,推動廣東省群眾文藝創作水準不斷飛躍。今年,在全國群眾文藝最高獎——第十八屆“群星獎”上,由廣東選送的西河大鼓書《大營救》一舉獲獎。
讓優質文化資源在基層流動起來,讓群眾文藝精品從基層“生長”出來,以新技術手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任督二脈”……廣東大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彌補區域、城鄉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切實提升南粵百姓的文化獲得感。
傳承接續
立足新時代攀登文藝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說,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發掘革命文物中的紅色內涵,才能讓城市文脈不斷延續。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文件的出臺,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政策支持。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廳制定印發《廣東省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指引》,為革命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引。
據統計,全省現有革命類不可移動文物2035處,而在今年7月新增的174處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紅色革命文物點達25處。
今年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建設工作方案》,明確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內將打造4條文化遺產游徑,三年內共打造9條文化遺產游徑。
近年來,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成效明顯,不斷創新非遺傳播方式。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在廣州順利舉行,社會各界反響熱烈。據不完全統計,主會場觀看展演活動的觀眾約5000人,參觀展覽人數超過2萬人,另有800萬人次在線觀看新媒體聯動直播,310萬人次參與互動。
南粵大地,積蓄千年歷史風云,造就厚重文化底蘊。面對浩淼的嶺南歷史文化寶庫,廣東立足新時代,接續嶺南文脈。
近幾年,廣東獲得國家級及國際性文藝獎項作品達400多件(部),每年推出50—60部舞臺藝術精品。2016年,舞劇《沙灣往事》以極高的藝術水準摘得第十五屆文華大獎。時隔2年,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歷時5年創作推出,一舉摘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散文集《遙遠的向日葵地》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此外,音樂劇《烽火冼星海》、戲曲電影《柳毅奇緣》《白門柳》、電視劇《熱血軍旗》、美術作品《長江攬勝》等佳作涌現。
堅持把握時代脈搏,廣東文藝創作生機勃勃。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獎中,廣東有五部作品獲獎,數量居全國第三。圖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特別獎,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歌曲《再一次出發》《信仰》、廣播劇《大愛人間》獲得優秀作品獎。
9月4日晚,“‘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展”系列活動在星海音樂廳啟動。系列活動重點凸顯獻禮國慶、展示精品、惠及民眾的宗旨,在為期4個月的時間里上演206場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劇(節)目,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廣東藝術發展成果。
當前,廣東正組織研究制定《廣東省屬文藝院團振興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支持開展文藝精品惠民巡演、打造省藝術院團演出季等品牌活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中國風格、廣東特色的文藝院團,推動廣東文藝從高原邁向高峰。
文旅融合
打造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VR漫游鄉村、智能拐杖、漫畫創意周邊……在今年5月份的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不僅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參展“滿堂紅”,還首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集中展現了大灣區文化產業的驕人成果。
統計數字顯示,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占全省GDP比重從2013年的4.84%上升至2017年的5.37%。
數字賦能時代,為文化與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帶來新機遇。動漫、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等新型文化業態異軍突起,成為廣東文化產業的新引擎。
廣東還開通首個省級4K超高清電視頻道,500多家上下游企業投資落地廣東,集聚形成穗、深、惠等3個4K產業集群,走在全國前列。深圳雅昌文化集團獨創“印刷+IT+文化藝術”模式,實現向高端藝術品電子商務轉型。酷狗音樂與廣東粵劇院等機構進行版權合作,啟動“傳統地方戲曲的數據庫建設、數字化傳播”工程,將10種地方戲曲、198位戲曲表演藝術家、10137個曲目,進行數字化建檔,運用數字技術不斷創新地方戲曲的呈現方式。
2019年是廣東文化旅游融合的元年。放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東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增加值占GDP總量10%,讓“詩和遠方”走在一起,走得更遠。
在廣州,2019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上,超過500家大灣區旅游企業參展,特別是長隆旅游集團、香港賽馬會、澳門冒險樂園、廣州融創樂園等品牌企業組成大灣區主題樂園展區,展示近年來文旅融合發展新成果,各項大灣區旅游業界交流活動亦如火如荼。
在深圳,“深港設計雙城展”“深澳創意周”等品牌活動聯結大灣區優質設計力量;珠海推動建立“澳門資源+全球技術+創新人才+橫琴載體”合作模式,協同發展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南國書香節、香港書展、東莞漫博會、大灣區國際電影節等影響力亦不斷擴大。
近年來,廣東文化旅游主要指標持續穩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6909.9億元,同比增長9.2%。《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也正在制定中。文化和旅游業成為廣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潮涌珠江,風起南粵。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巨大歷史機遇,乘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東風,新時代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必將書寫絢麗動人的精彩華章。